怎麼用一台手機,打破建商、房屋仲介、室內設計師、家具業者之間的隔閡,打造跨國內容平台?就因為這個答案,讓阿里巴巴集團點頭,願意拿錢投資。

什麼樣的企業,可以讓阿里巴巴集團願意投資,而且金額可能高達兩百萬美元? 成立不到7年,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數位宅妝istaging),瞄準的是你搬家的痛。 你有沒有算過,從看房子,找室內設計師,到裝潢、買家具,要花費多少心力? 現在,你可以VR(虛擬實境)賞屋,找丹麥的室內設計師,再配上瑞典或義大利的家具。不管是北歐風、鄉村風,全部一次搞定。

不管是老屋或新房,都能轉為3D虛擬實境。面對空蕩蕩的房間,也能利用AR(擴增實境)技術,放上系統內建的3D家具,模擬設計後的空間感。 「想像成uber的話,就好像四個司機載一個乘客。房屋仲介、建商、設計師、家具商,一起服務一個客戶,我們就是媒合這個需求,」數位宅妝創辦人兼CEO李鐘彬形容。
用VR、AR技術,串聯建商、房屋仲介、室內設計師、家具業者,說來容易。但要在3年內做到跨足海外,卻是難上加難。 他們跨出國界,在美國、歐洲、中國、香港設有分公司,也走進二十幾個國家布局通路。 今年2月,數位宅妝也和沙烏地阿拉伯城市規劃公司IMAR合作,要把產品賣進中東,打造智慧城市相關應用。
去年,阿里巴巴集團在台灣設立新台幣一百億元的台灣創業基金。負責管理該基金的美商中經合集團的評選出的首批兩個投資標的,數位宅妝就是其中之一。據彭博報導,數位宅妝收到的投資金額為兩百萬美元。 數位宅妝要打破既有產業間的隔閡,靠的是商業模式創新,還有「以戰養戰」的節奏。 故事的開端,要從50歲的「總教練」李鐘彬說起。

進化一:以戰養戰 軟體工程師出身的他,曾在2000年之前的第一波網路創業潮大鳴大放。23歲開始創業,33歲做到網路電話公司匯豐電訊在美國NASDAQ上市。後來的網路教育訓練公司,也一度做到在台灣上市。 過去的風光,卻沒有讓他侃侃而談。「我的事情不重要啦,是他們年輕人太厲害,」李鐘彬說。 笑容裡的是謙卑,還有一言難盡的複雜。
「成功的兩次,失敗經驗大概有十次吧,」李鐘彬笑著說。數位宅妝的前身「宅妝」,也曾瀕臨失敗。 2014年前,數位宅妝還是「宅妝」,專做售屋佈置的設計,員工只有5個人。 李鐘彬一開始只是想幫太太銷售她設計的家具,才意外跨入居家設計領域。 當時,宅妝的設計師,幾乎都剛從美國留學回來。他們不施工,單純做設計的商業模式,一度陷入瓶頸。 直到在一場座談會上,李鐘彬碰上當時在工研院雲端中心工作的張騰文和陳思瑋,宅妝才開始「升級」。 擁有台大電機博士學位的張騰文,和交大電機的陳思瑋加入宅妝後,打起了一場數位「升級」的硬仗。 當時,VR、AR的內容很少,技術應用才剛起步。多數人不是投入3D電影,就是遊戲。 VR指的是透過電腦技術,3D立體模擬現實空間。AR則是把虛擬物件,混入現實空間。 美商中經合創投董事總經理朱永光分析,「AR、VR還不成熟,要找到自己的垂直應用領域,創造生態圈,這在AR、VR領域比較容易賺到錢。」 從居家設計切入,跨足AR、VR,這對數位宅妝的三個共同創辦人來說,都是全新挑戰。
創業老鳥的李鐘彬,碰上研發替代役剛結束的張騰文和陳思瑋,也激盪出全新火花。 「他(李鐘彬)都說自己是NBA總教練,」數位宅妝共同創辦人兼研發副總經理陳思瑋說。 把VR、AR結合售屋佈置,難的不只是技術,還得適應市場上急速的變化。總教練就負責擬定戰略目標和藍圖。 陳思瑋回憶,「有一段時間,比較像是『以戰養戰』。」 從矽谷到東京,哪裡有創業競賽,數位宅妝的團隊就打到哪裡。一起參賽、思考、凝聚共識, 「有了共識去作戰,路才走得長,」陳思瑋說。 看著團隊四處打仗,很多時候,李鐘彬選擇沈默。他不透露太多自己的想法,而是讓團隊自己發展共識。 南征北討的日子裡,終於在一五年贏得APEC創業挑戰賽的英特爾獎第一名,還有中國電商最高榮譽的艾奇獎金獎。真正的挑戰,才正要開始。

進化二:認識需求 光是技術到位還不夠,數位宅妝還要轉型「內容平台」,讓使用者養成習慣,建立生態圈。 同樣是一五年,數位宅妝開始向信義房屋提案,要讓消費者透過3D擴增實境和虛擬技術,線上看屋。 只是,複雜的虛擬技術,怎麼簡化到讓房仲可以簡單執行,就是一大挑戰。 比方說,早期的技術,需要鋪一大塊布在地上當定位點。但房仲直言做不到,無法背著布,還要把布鋪在地上,才能帶客戶看房子。 「但我們所有技術都是根據那塊布,當時修改就花了3個月左右,」陳思瑋說。 不只房仲業者那邊碰壁,數位宅妝做給代銷公司的產品提案,也曾因為會讓使用者暈眩,而被拒絕。 每當碰上產品被退,團隊士氣低迷,「他(李鐘彬)就會跟我說,這是必經之路,每個新創公司都會遇到,」技術長張騰文說。 數位宅妝以房仲、室內設計師等「專業使用者」為目標。但培養習慣的路上,還有許多阻礙。 一位不願具名的房仲業者坦言,自己曾經積極投入,去物件現場拍攝,也把設備和影像準備給客戶看,但成效有侷限性。 「目前成熟度和推廣程度還不理想,」他說。
大亞創投協理韓沛霖觀察,這套技術要普及,還有一段路要走,但產業風氣正在改變。 「我們花在教育客人的成本會越來越少,因為大品牌花了很多功夫,」韓沛霖說。 住商機構行銷企劃處資深協理林如珊坦言,為了讓第一線的仲介人員習慣這套系統,「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做教育訓練。」 比方說,拍攝用的全景相機費用較高,許多業務會共用一台,不是所有人都能對新技術快速上手。 為了打破困境,數位宅妝李鐘彬決定從根本的商業模式改起。

進化三:改變收費方式 為了轉型「內容平台」,數位宅妝調整策略,從產品到收費結構全部轉向。 現在,手機加上一顆簡單的魚眼鏡頭,就能720度建構周邊環境,鼓勵使用者分享、共創。 聯想(Lenovo)也推出AR手機Tango,內建數位宅妝的應用程式。 要擴大用戶規模,養出跨界內容,還要從「漏斗型」結構做起。 「漏斗」指的是收費的結構。李鐘彬要用免費的軟體,吸引更多人加入會員。但使用量大的客戶,就會按照「成效」計費。 每個人的成效定義不同,但使用者可以選擇依據曝光度、點擊次數、評價、成交金額等指標計費。
要靠「成效」擴大營收,數位宅妝的首要任務,就是拓展內容,同時經營跨國需求。 問題是,中國客戶想把這套技術用在電商領域,歐美是觀光旅遊,中東還有防災規劃,時間、人力資源怎麼分配? 「所以每天都要吵,要吵出最大公約數,」李鐘彬說。 李鐘彬透過「矩陣式管理」,把團隊分為兩大類。 台灣的研發團隊,負責各地通用的橫向服務。縱軸則是按地區劃分,只要專心思考怎麼把產品導入當地需求。
為了滿足各國的不同需求,這群平均年齡27歲的台灣研發團隊,只能快速進化,確保產品各個環節相互銜接。 「我們把工程師分為小小團隊,大家輪流當『首領』,互相交流,」張騰文說。 類似「工程文化」的組織設計,是為了讓每個人都有參與感,不是一個人說了算。 「大錯不犯,小錯不斷」,是李鐘彬時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,現在逐漸演化成數位宅妝團隊裡的冒險基因。 從居家上雲端,數位宅妝還要用更多創意實驗,模糊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。

原文網址: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81499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istaging 數位宅妝 李鐘彬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lmgoo16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